2023/02/14-Openbook閱讀誌報導國際書展與Kevin Kelly 對談內容
【非常謝謝 Openbook閱讀誌 的整理,整理得很棒,完整清晰的呈現 #國際書展 當天(2月1日)與Kevin Kelly(KK)對談的思想串流。看著這些文字,彷彿有種魔力,除了把當天現場各自記憶與遺落的思想片斷,逐一重現; 而且似乎有更豐富的意義,從整理好的文字中重生。再次深深感受,下筆之後,文字自有生命。當然也請錯過當天活動的朋友、對未來科技趨勢有興趣的朋友、想多了解kk對科技洞見的朋友……快來閱讀這篇報導 #5000天後的世界 #貓頭鷹出版~~】”
以下文字摘自 Openbook閱讀誌 的臉書粉絲專員貼文:
#ChatGPT 火熱中,另一波數位轉型似乎很快要到來了。


閱讀科技趨勢專家Kevin Kelly作品時,許多人也不免疑惑他的樂觀,究竟站在怎樣的立場上?科技與環境保護的衝突,他怎樣看待呢?

2023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5日順利落幕,其中一場跨海講座,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、臺灣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 江雅綺的文化與科技產業筆記,連線KK,由 貓頭鷹書房 主辦,不僅暢談新書《 #5000天後的世界》,更深入思考如何規範科技,以及如何面對中國的科技能力


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
➤AI將取代人類嗎?如何與AI合作?


就我所知,現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AI而失去工作,有些人因為自動化失去工作,沒有錯,但是自動化不完全等於AI,不管是作家、X光技師或律師,都還沒有人因為AI而失去工作。當然,我們可以思考各種可能性,但現在已經發生的現況是,並沒有所謂AI取代人類這件事。
原因之一是,雖然AI科技不斷發展,但AI所處理的,主要還是AI做起來很簡單,但人類處理起來很困難的事情。對於講求效率、重複性很高的事情,AI做得非常好。
我們可以問AI不同問題,讓它一直解答,或者AI也善於某些低階的創意,它可以拿一個東西,變化出不同的版本,這些是AI做得很好的。
但是,若要AI做出突破,它做不到,因為突破這件事情,本身是非常沒有效率的。
人類應該專心做我們做得很好的事情,將重複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。人類專心做發明、發想與創意,這些難以量化與測量的事情。
我認為未來可以盡量把講求效率、生產力的事,交給AI和機器人做,人類也不會因為AI而失去工作。
重要的反而是,如何跟AI合作。AI思考的模式跟我們不一樣,它們具備跟我們不一樣的智能與創意。在未來,人類、AI與機器人三者的合作,反而才是最強大的團隊。
大家請不要擔心,不會因為AI的關係而沒有工作,大家要在意的是,未來能不能好好地跟AI合作,這才是重點。
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:
➤規範科技公司的真正目的,究竟應該指向什麼?

但同時您也認為,目前資料產生的價值,都被科技巨頭公司吸走了,應該思考可以讓大眾分享資料利潤的方法才對。
所以您認為還是需要一些新的規範,只是目前政府打擊壟斷的法規方向是錯誤的嗎?

現在大家談到的壟斷,好像有點太過強化,把它的重要性提得太高了。如同您提到溝通保護,它自然會形成壟斷的現象。自然形成的壟斷,對大家都有益處,而且,它會自然地衰退。
我不贊成的是,「時機還未成熟就施加規範」。因為大家施加規範的時間點,常常都是我們對這個科技,僅有一點點了解的時候:稍微知道一點好處、壞處在哪,就急著想要施加規範,其實這樣做很不適合。
我們對於科技的理解,在它問世第一個5000天時,都還是不足的,在這項科技存在5000天之後,我們才會比較了解它的能耐。因此,在第一個5000天所施加的規範,我都會說,是時機還不成熟所施加的規範。
我認為,施加規範的步調可以慢一點,等更了解科技的能耐之後再行施加。
壟斷這件事,它影響的時間、範圍可能會超過5000天,或者說,某一間或某幾間公司主宰整個產業,可能維繫的時間也很長,但其實也是會自然消退的。
比如說Facebook、Google,現在看起來像科技巨頭,在網路世界非常有份量,但主宰情況也會自然衰退的。5000天我不敢講,但提到規範與科技時,我認為應該慎重地挑選時間點,不要在時機不成熟時施加,這對科技產業才會是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