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3/25-《晶片戰爭》讀後感:美國視角的科技vs 政治史

《晶片戰爭》讀後感:美國視角的科技vs 政治史
《晶片戰爭》的作者克里斯. 米勒(Chris Miller)是哈佛大學歷史系畢業、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,現在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國際史,也兼任一些智庫、企業的顧問。《晶片戰爭》這本書讓他成為一個國際知名的暢銷作家。或許由於米勒的歷史知識背景,本書讀起來,有「晶片科技、政治與產業史」之感。也是經由書中的整理與分析,讀者可以發現,從第一顆晶片如何產生,之後晶片產業的變化,與大國政治緊密相關—特別是美國。
以下舉幾個國家為例,可以清楚看出晶片科技、產業與政治之間的共生關係:
俄國(蘇聯):書中提到蘇聯對半導體發展的策略,就是「抄抄抄、給我抄」(抄美國)。但即使能夠順利抄襲美國得到半導體的智財秘密,作者指出蘇聯的體系無法鼓勵創意; 且這種以軍用為主的秘密作業,亦無法建立有效量產的市場與環境。這最終導致蘇聯的半導體發展,抄自美國,也永遠落後美國。作者最後於結論中說:固然蘇聯的半導體產業雖然是該國最敏感、神祕的產業之一,但在美國晶片的全球網絡中,就像「一個經營不善的矽谷分部」,令人嘴角失守。
美國於晶片科技上的優勢,也讓其在美蘇軍備競爭時採取「抵銷策略」:也就是不從軍武的量產上著手,而強調科技優勢下的精準與自動化打擊。易言之:蘇聯或許有幾百顆飛彈,但在戰場上的失誤率可能很高; 反觀美國一顆飛彈可以精準命中目標、其數量雖少,效果卻強大。可想而知,「抵銷策略」要成功,重點就是這些精準和自動化軍備中內含的「晶片」。
日本:二戰之後,美國認為應讓日本發展、加上日本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,讓日本產生了半導體產業的利基。一開始的時候,日本製造還僅限於一些廉價產品,毫無威脅性。但自1980-1990期間,日本的半導體(尤其是DRAM: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)市佔率大幅跳升,遠超出美國當初的預期,而美國產業自身反而相形失色。是美國公司英特爾(intel)發明DRAM,但10年後intel 在全球DRAM市佔率僅佔1.7%。在1988年,日本則占全球半導體產值高達50.3%,DRAM更達80%的市占率。這讓美國開始覺得不安。
1986年的春天,日本被認定傾銷, 9月美日簽署《美日半導體協議》,日本必須開放半導體市場,保證外國企業在5年內獲得20%的市佔率 ; 另外,日本出口的3億美元晶片被徵收100%的懲罰性關稅。這項協議重手打擊下來,日本在半導體的市佔率立即快速下滑。但即使如此,日本並沒有立刻低頭,1989年,日本公司的代表人物-SONY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和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,共同具名出版了《日本可以說不》(日語:「NO」と言える日本)。這本書就像書名文字所暗示的,強調日本的科技與經濟實力已經非常強大,日本掌握晶片制高點,在美蘇競爭中可以扮演關鍵地位。差不多就是針對美國、形同「對美國叫板」的意見。
作者認為,石原慎太郎雖然正確指出晶片科技是影響未來的關鍵,但卻錯誤認定日本會一直掌握晶片製造的核心地位。該書出版後,緊接著發生的波灣戰爭,讓世人看到美軍的強大力量; 而蘇聯又隨之解體,一連串的事件,可以總結為:「冷戰結束,矽谷贏了! 」。而日本的半導體業也持續萎縮,當然也就不存在挑戰美國的科技霸權基礎。
韓國:可謂美日半導體競逐的受益者。由於美國壓制日本的半導體發展,對美國而言,十分樂於與南韓的三星公司合作,讓三星製造更低價的產品與日本競爭。三星得到美國的市場與技術支援,也得到韓國政府的支持,在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上快速崛起。作者用了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」巧妙的說明了事態的發展。
中國:在90年代中國採取開放政策以來,美國歡迎中國的發展,但事情漸漸有了變化。中國代表性的科技巨擘—華為公司,有中國政策支持和政府補助挹注,在世界各地以低價搶進各種通訊基建、智慧手機的市場,快狠準攻城略地。作者指出,華為提升了中國整體的晶片產品水準,而華為愈強大,全球半導體生態將更依賴中國、對美國的代價也就愈高。因此針對華為,美國近年開始採取「晶片鎖喉」策略,禁止使用美國技術的晶片賣給中國,而華為的發展也就此戛然而止,頗有「孫悟空跑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」之感。書中指出,現階段世界晶片主導權仍然控制在美國手上,但中國極力傾注資源、追求半導體自主發展,一家代表性的半導體公司長江存儲高管接受日經採訪時說:「獲利及上市不是首要之務」,首要目標是要「打造中國自己的晶片,實施中國夢」。
台灣:書中花了相當篇幅詳述台灣半導體業的發展,其中最吃重的角色自屬張忠謀莫屬,也介紹了與半導體產業發展有關的政府官員和產學研人員。書中也提到當年(2015)中國公司紫光,曾主張收購台積電股份、與聯發科合併晶片設計的過程。作者提到,倘若這交易成功,將使台灣受制於中國,除了歡迎解放軍佔領台灣外,不能想像有什麼事情更破壞台灣的自主權了,也讓人看了冷汗直流。
小結: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,以歷史為鑑,原來地緣政治對科技產業的影響,不是從近幾年美國管制晶片開始,是從第一顆晶片發展就是如此。科技和政治從來就是緊密相連、無法分割。
另外一點感想是,最近在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中,大家不是常常在問人文社會科學的人要做什麼嗎? 本書也提供一個很好的範例和答案:除了作者本身就是歷史學博士,書中所提到許多半導體產業的關鍵時刻,決策者往往在當下沒有充分的資訊可供判斷,但一旦下了決定,卻會影響往後數十年之久,可以說:科技產業需要技術知識,但很明顯的,要成功、要永續,是無法單靠技術面知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