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隨筆

2025/02/14-吃吃的愛–楊雙子「台灣漫遊錄」讀後感

在翻開這本書之前,我單純顧名思義:一直以為楊雙子是一位女作家的筆名; 而甫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「台灣漫遊錄」,是一本講述台灣地方風情的小說。 沒想到讀後我才發現,原來自己的想像太過侷限。

「台灣漫遊錄」的故事主軸圍繞著日治時期,一位(書中虛構人物)日本女作家–青山千鶴子,因為作品受到歡迎,來台灣巡迴演講,而由出身台灣大家庭、妾室所生的女兒-王千鶴,負責擔任行程翻譯工作。青山千鶴子和王千鶴,就這樣兩人一起旅行台灣各地,除了享受風光,更重要的是享受美食。

端看本書的章節目次,足以稍窺「吃」在「台灣漫遊」中所佔的分量。

 

一、瓜子

二、米篩目

三、麻薏湯

四、生魚片

五、肉臊

六、冬瓜茶

七、咖哩

八、壽喜燒

九、菜尾湯

十、兜麵

十一、鹹蛋糕

十二、蜜豆冰

雖然主題看似全是食物,但作者說故事的方式,食物彷彿又都是配角。

在「麻薏湯」一節中,書中細細介紹了這種黃麻嫩葉煮成的湯。一邊描寫如何搓揉黃麻葉片準備煮湯,一邊描寫被千鶴子暱稱為「小千」的王千鶴身世。原來「小千」是備受家族冷待的妾生女,因妾的娘家種植黃麻,自幼遭受「喝麻薏湯長大的」之譏; 一邊刻劃著要注意撈起湯汁的白色浮沫、適時加入小魚乾和少許鹽,一邊描寫 「小千」的未婚夫與想成為翻譯家的志願。

在「生魚片」一節中,提到 「小千」常常來幫千鶴子做飯。總是不論千鶴子想到要吃點什麼台灣美食或特產,「小千」總能巧手準備。這節中提到「潤餅卷」,除了詳細介紹「小千」如何一一準備潤餅卷內包的多樣材料(像是包括但不限於豆干、豬肉、土豆粉、魚鬆、高麗菜、紅蘿蔔、河蝦、香腸、豬肉、小黃瓜、芹菜、蔥白、香菜…),令人目不暇給。聽到旁人稱讚「小千」優秀,千鶴子比聽到讚美自己的話語還高興。她說小千井井有條的處理各種事務、規劃行程與美食,著實馴服了自己肚子裡那個永無止盡的貪吃鬼,「小千」雖然覺得:「青山小姐果然是太誇大了。」一面又說:「可是您這麼說,我很高興。」書中寫到:此刻千鶴子忽然感到胸口就像盛夏中有一陣涼風吹透,忘了天地時間。

在最後一節「蜜豆冰」中,千鶴子從各種蛛絲螞跡拼出了「小千」的身世,妾室之女,原來是由「琥珀咖啡屋」中幾位阿姨養大的。在這一節中,「小千」承認,與千鶴子是「命運的相遇」,但令人悲傷的是「內地人與本島人(意指當時有殖民權力關係的日本人與台灣人)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。

除了色香味俱全的台灣美食巡禮,以及彷彿跟著千鶴子與「小千」共同造訪當時台灣縱貫鐵道沿線大城小鎮,「台灣漫遊錄」有一點讓我印象深刻、或者說有些困惑。因為「台灣漫遊錄」似乎試圖將這段虛構的故事,寫成讓讀者以為是「真實的歷史」。

小說最後有幾篇「書中當事人」「書中當事人子女」(青山千鶴子的養女青山洋子、以及王千鶴的女兒)的訪談紀錄,看似是真實傳紀的附文。此外,本書封面上,作者直接由「青山千鶴子  、楊雙子」並列,在作者介紹中,還寫著青山千鶴子是活躍於昭和時期的小說家,代表作之一是「台灣漫遊錄」,儼然是一位真人一一以至我一度困惑:難道青山千鶴子不是虛構、而是真實存在的人物?

我困惑,到底青山千鶴子是真的還是虛構的? 如果青山千鶴子是作者,那麼王千鶴又是誰呢?

其後,我又看到封面內頁作者「楊雙子」的介紹,上面寫著「楊雙子」則是雙胞胎姐妹楊若慈、楊若暉共用的筆名,姐姐負責創作、妹妹負責歷史考據和日文翻譯。

原來「雙子」不是一個人,是一對姐妹 ! 我查了一下「楊雙子」的相關資料。才知道現實人生中,本名楊若慈的姐姐,出身混亂家庭,與雙胞胎妹妹感情非常深厚,曾在訪問中說:「人生坎坷,幸好我是雙胞胎。」雖然,妹妹在十年前已因為癌症離世,但只要「楊雙子」繼續存在,「楊雙子」繼續創作,這樣是不是也就像妹妹仍然一起活著?。

瞬間我好像有那麼一點明白了,「台灣漫遊錄」花了這麼多篇幅寫「吃」、寫「愛」; 而創作「台灣漫遊錄」本身,應該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、表達思念與愛的方式?


附圖取自中央社報導楊雙子作品封面

ad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