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到史丹佛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是參加2016年的法學研討會,當時因為還有安排加州科技公司的參訪行程,匆匆來去,但即使時間有限,對研討會中學者大方呈現前瞻研究、無懼意見針鋒相對的熱烈交流,襯上占地寬廣、處處可見古典風情建築的校園,我對史丹佛的印象好極了。2021年夏季,再次爭取機會重訪史丹佛,這次聯繫拜訪了幾位專攻智財、科技法的學者,他們專業上成就極高,而人都非常客氣謙和,言談之中對我這位身處東亞、卻膽敢開口談論美國對科技公司管制狀況的「台灣和尚」,並沒有立刻批評我顯然不成熟的意見,除了認真傾聽,也不吝給予我一針見血的回饋意見。「與君一席談、勝讀十年書」,一點不假,因為許多思考上的缺失與盲點,如果有人願意用他/她的深厚功力、大方指出痛點與解方,比起一個人在漫漫知識長路上摸黑探索,要有效率的太多了。
但即使對史丹佛大學的印象極優、一直想再找機會回到陽光明亮的加州,做夢也沒有想到今年會收到史丹佛大學國際政策研究所的邀詢,提到他們的研究生都要修習一項「合頂計畫(Capstone Project)」,這項計畫往年都是和校外單位合作、由校外單位提案一項政策議題,帶領修習研究生寫出計畫報告。過往史丹佛的合作對象多是美國的政策團體、也有類如歐洲銀行、倡議非洲民主組織…等單位,不過今年首次尋求與台灣的單位合作。我想說試試看也無不可、順便可藉寫計畫的過程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、交了一個「數位韌性」的政策研究提案。過了幾個月沒有訊息,我也忘了這件事。想說當時史丹佛大學人員也有明確告知我:所有計畫提案必須經過校方審查,通過才會繼續進行,本來就不是每個寫好交出的提案都有機會執行。因此,昨天凌晨收到史丹佛大學的通知:我以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永續科技治理研究中心為申請主體的「台灣數位韌性」提案已獲得通過,即將在2024年1月開始每周在線上和史丹佛研究生一起做研究討論的旅程,真是既驚又喜、當然也開始感到惶恐,畢竟可以想見做這件事需要準備的心力和精神,絕對遠超過每周的線上課程討論時間。除了要開始好好練英文(來得及嗎?……(〃’▽’〃)),也要在此先拜託與這個主題相關的單位與朋友,如果未來我三番兩次跑去叨擾的話,萬請包容、見諒,畢竟個人才微力薄,所知所能實在極為有限,如何讓美國優秀的年輕世代,能夠更加關注、更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台灣(數位韌性)的需求與挑戰,非常需要您(們)的幫忙,在此先(厚臉皮的)謝過了。
👉👉👉續集故事在這裡:我的史丹佛學生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