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我們都還是「在路上」──和 #楊光磊 博士對談記】
今天十分難得,有機會和美、中、台三地響叮噹的人物,科技產業的推手、#台積電 的元老(請下音樂)—楊光磊博士,在八斗子的碧海晴天下,與同事一起聚餐聊天。
楊博士的資歷我就不多說了,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谷歌大神查查。要說起對半導體產業的了解、對美、中、台三地晶片發展競合的掌握,楊博士的意見,應該是有絕對代表性的。但我們今日除了聊起台積電的發跡歷史、美中台半導體產業的經歷…聊得最多的,其實是年輕一代的人才培育、以及如何提供人才更多發展機會。
楊博士提起自己有一個女兒,甚有藝術天分,但小時候在台灣求學的時候,卻過得很不愉快,曾經說過「只有美術老師把我當個人看」。但到了美國,卻如同籠中鳥換到一個可以自由展翅的天地,「到了美國,她的眼神都不一樣了。」楊博士語氣有點激昂的說。
我能感覺到一個父親的驕傲,更能體會到很多時候,一個人「有沒有成就」,決定的因素不是他/她是否有天分、是否夠努力,而是他/她所處的環境是否支持他/她盡情發展本性與潛能。
設想一個具有美術天分、但卻在英數等學科成績表現不佳的小孩,在台灣社會中,會遇到什麼樣的情境? 「趕快去補習,不然你比不上別人」、「念藝術有什麼用? 你未來找不到工作」、……不能不說,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,台灣社會的教育觀念已經有了相當的進步,但或許也囿於台灣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機會,仍然是強調學科成績多於適性發展的,如果在台灣到台積電工作的薪水確實就遠遠高於其他服務業,自然就很難說服父母、學校改變思維,而若不能改變市場結構,我們還有什麼可以改變的呢?
楊博士說,他退休後別無他求,就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們。而要讓台灣年輕一代人才能夠更自在多元發展的關鍵,他認為一是「跨域化」,二是「國際化」。
所謂跨域化,是指知識學習與應用上,都應該盡量兼融不同領域,特別是在人工智慧快速進展的年代,如何「做一個有靈魂的人」?除了科技知識,更需要人文素養。而半導體晶片的競爭,其實也是國際政治經濟因素和科技產業融合的例子,倘若侷限於過往劃分的專業領域,很難因應不確定性極高的未來。
所謂國際化,是指無須限於台灣市場,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 、更多的可能性。楊博士提到,有些產業台灣產值少,這是現實,但人是可以移動的,只要具有國際化的能力,可以到世界不同地方去找更大的市場。
在八斗子碧砂漁港旁邊的小店,我們吃著美味海鮮,我也和楊博士介紹,附近正是「#八尺門的辯護人」重要場景一海濱國宅所在地。略微提了一下八尺門的辯護人在講移工、原民與司法、政治的故事,小說很好看,影集很精彩。 左聊右聊……直到預定的海大演講時間已到,我們才依依不捨的道別。很高興台灣社會有楊博士這樣的人,更感謝楊博士退休後持續為培育人才所做的努力。做為體制內的大學教職工作者,我也從楊博士的許多觀點得到啟發。楊博士提到他想幫助年輕人創新創業的努力、目前都還是「失敗」收場,但我認為與其說是「失敗」,不如說是「還沒有成功」。我們都是「在路上」,只要車子還繼續開著,前方就還有希望。